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全国性的实地实验来探究公众压力是否会提升环保执法力度及减少污染。该实验包括了约25000家主要的排污企业,其工业污染排放量占全国总额的比重超过了75%。在基线状态下,其中约三分之一的企业在过去一年内曾出现过超标排放的行为。研究者随机把这一些企业分组,让志愿者通过不同渠道向监督管理的机构投诉企业的超标排放行为。投诉的方式能使非公开的(如拨打政府热线、向政府官员或企业发送信息),也可以是公开的(发微博)。
本文发现,公众通过社会化媒体对监督管理的机构进行投诉使违法超标排污行为减少了60%以上,并且使废气和污水排放浓度分别降低了12.2%和3.7%。非公开的投诉同样提升了环境绩效,但程度更小。当社会化媒体上的投诉随着点赞和转发的增加而更容易被看到时,监督管理的机构回复的概率提升了40%、进行实地探查的概率提升了65%——标志着对违法排污行为的公开曝光可以促使监督管理的机构采取行动,增强执法。公众的投诉并不会对监管工作产生挤出效应。研究者在不同地市随机选取了不同数量的公司进行投诉,并追踪记录了此时当地其他未被投诉的企业的环境绩效。他们发现一个地区公众投诉数量的增加并不会导致未被举报企业违规排放率和排放量的增加。
本文的根据结果得出,公众参与,尤其是通过社会化媒体等公开渠道的参会,可以显著地减少空气和水污染。该结果进一步说明尽管没有西方式的选票政治的约束,中国政府依然会对公民对更清洁的环境的诉求负责。更广泛地说,该研究提供了自下而上参与环境治理的第一个实验性证据,说明这种参与是环保政策能取得成功的主要特征之一。
张炳,现任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导,南京大学-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7年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学者计划青年学者(经济学),2017获得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参与我国排污许可证、排污交易、环境信息公开等政策的制定,研究成果获得环保部科技奖一等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等。
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生态环境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经济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2003年毕业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Rutgers University (美国罗格斯大学),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曾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做访问研究。
刘梦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荣获美国政治科学协会(APSA)2020年度Evan Ringquist最佳论文奖、能源经济与管理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奖项。
2014年获得南京大学理学学士、经济学双学位,2019年获得南京大学理学博士(亚利桑那大学经济系联合培养博士)。2019年8月进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担任助理教授,2022年担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