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民文学》杂志联手董宇辉的直播节目,《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作家梁晓声、蔡崇达做客“与辉同行”抖音直播间,与俞敏洪、董宇辉围绕“我的文学之路”,畅谈文学,畅谈《人民文学》。这是国内顶级文学期刊首次以“带货”的形式出现在顶流主播的直播间。
新时代文学如何破圈?纯文学杂志如何抵达更广大的读者?本期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我们就此采访了沪上文化圈人士和董宇辉的粉丝。
“丈母娘”有线日晚上,两个小时的直播,累计观看人数895万人,最高在线万。直播间同时挂出《人民文学》2024年全年12期订阅链接,开播15分钟即售出2000套。从晚上8点到12点,4个小时,直播间最终成交数据共计销售8.26万套,99.2万册,成交金额1785万,销售码洋1983万。这一成绩,已经创造了单品图书在
直播间单场图书销售金额最高1000万的记录,不少作家、文学编辑连称“厉害”。
有网友说:“文学还在,读者还在。”有网友说:“酒香也怕巷子深,还是要宣传,董宇辉的卖力推广功不可没,昨晚全程观看,果断下单。”
也有网友说:“一场文学与读者的双向奔赴!期待新时代有更多的作者深耕大地,让更多好作品面世!”
的直播节目,在她看来:看着董宇辉一路走来,很喜欢这孩子,自认是他的“野生丈母娘”。很多粉丝下单买杂志,大概率是被他的直播唤起了一份寻求失落的精神家园的情怀、向往,或者是广大焦虑的老母亲们想给孩子们培植文学土壤。
宇辉能唤起人心中对文学,对真善美、对超拔于功利世俗人生的一种追求和向往,他的直播可谓是直播界的一股清流。这些日子看下来,感觉宇辉为人也很真诚,能对听众真实坦然。非常难得。宇辉书读得多,直播间知识点丰富生动,当然不能跟学者的专精相比,但他特别擅长讲解,优秀教师功底,尤其是情商在线,临场反应极快。不得不佩服赞叹这孩子,的确是人才。比他学问深的人,没他反应快,能控场。比他情商高会应酬的直播红人,往往不如他的人文底蕴深厚,毕竟,靠临时背小稿子撑几场直播得来的关注,肯定经不起一两年持续的消耗,而宇辉竟能一直走下来,非常不容易。
文化普及需要更多宇辉这样的人,在直播这样的新传播渠道上,去直接影响更多的读者,包括更多的学生,乃至成人读者。其实,现在有很多文化人不知道、也很少或绝对没体验过短视频和直播这些新渠道对人的影响力。直播兴起三年了,其实,文化新势力已经强势崛起了。
缺失的纯文学和人文精神立场内容的这一块。目前宇辉在这一块内容输出与影响力上,他是独一无二的。文化界人士:转型迫切性存在
1月24日一早,文学评论家、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将《人民文学》联手董宇辉做直播的消息分享到书友群,并引发书友们的讨论。周立民和记者说,他自己也曾经是《人民文学》的忠实读者,从上世纪80年代末还在读中学时就开始订阅这份杂志。
周立民认为,不可能所有的文学类杂志都能通过董宇辉去做直播,但对于文学类杂志来说,转型的迫切性依然存在:
以纯文学杂志目前这样的一种情况,不转型就没法达到更广大读者之中。以前的书和刊,除了各有职能分工之外,还有时间差。一个作品发表在刊物上,等出了书最少得一年半载。现在图书可完全达到跟期刊同步的速度,甚至比期刊还快,期刊本身的优势就丧失了。更何况,就目前而言,图书的发行网络显然比期刊更健全,营销投入的力量更大,很多期刊是没能力做营销的。
常常有想买杂志的读者,都不知道去哪里买杂志,也买不到杂志。杂志无论从营销还是编辑上,该是考虑转型的时候了,编杂志的人要问一个灵魂问题:“读者为何需要读杂志?”这才能有:“我们该编什么样的杂志?”不然的话,天崩地陷,对于杂志业来讲说是某一个夜晚醒来之后的事情,我个人觉得也并非是耸人听闻。
80后上海作家周洋目前在看的文学刊物有《收获》《上海文学》《读书》《随笔》《书城》等,周洋告诉记者:
纯文学杂志面对的是一场以电子网络媒介传播为特征的媒介革命。新媒体对整个传播体系的重新洗牌,是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能切身感受到的变化。随着纯文学的日益小众化和纸质媒体的式微,纯文学杂志在上世纪80年代的辉煌早已成为历史,与其它纸媒期刊一样,它在当下的环境里,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发行量锐减、读者群日益萎缩的困境,事实上,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学期刊大多数也就几千份的订阅量。
但是,无论经济社会怎么样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任旧存在,对文学阅读的渴望还要得到满足。喜欢纯文学的年轻读者在哪里呢?我所知道的,比如在豆瓣的小组里,在微信文学群、朋友圈里,文学青年都还在,只是分散成为一个个群落。纯文学杂志要做给谁看?订阅群体是谁?目标客户在哪里?这些必须要有清晰的思路。再者就是纯文学杂志作品的品质,这是其生命力与影响力的定海神针。在移动网络随时随地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当下,要让读者对文学产生专注的热情,让文学可成为读者可信赖的精神资源,纯文学刊物一定要可提供与读者、与时代相关的好作品。
作家、《收获》APP运营总监走走对此则表示:我们很期待和那些愿意与文学及真善美同行的、更多懂杂志生存空间、爱护文学期刊的新媒体、新宣传方式和新朋友们联手,让文学的光照进每个人的心里。文学从来都不是小众的事,文学始终是为广大读者服务的,什么样的方式能拥抱更广阔的人群,都是我们乐意尝试的。我们期待愿意与《收获》同行的你!
各位市民朋友,对于纯文学杂志如何抵达更广大的读者,侬个人有何建议?欢迎在读者留言当中与我们一道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