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2024ARWU13所内地高校全球百强!
来源:安博电竞    发布时间:2024-10-18 16:54:45

  包揽亚洲前三,6所全球50强,13所全球百强!8月15日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国内地高校诸多新突破,多所高校成绩再刷新。

  清华大学依旧领跑全国,高居全球第22位;北京大学较去年进步5位,位居全球第24位;浙江大学进步6位,位居全球第27位。“三巨头”今年全部进入Top30,首次包揽亚洲前三。

  其他进入世界百强的中国内地高校中,跻身Top50的还有3所高校,上海交通大学位列第38位,较去年进步8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较去年进步整整22位,直取第42位,是进入全球百强的中国内地高校中进步最大的高校;复旦大学位列第50位,较去年进步6位。

  值得关注的是,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今年首次挺入百强行列,其中武汉大学首次入围Top100即跃居至第89位。进步较大的高校还有华中科技大学(第79位,较去年进步12位)和南京大学(位列第82位,较去年进步14位)。此外,中山大学(第72位)和中南大学(第94位)同样表现稳定,在去年的排名上再进1位。

  风雨百年,中国高等教育已经摸索出自己的道路。2022年,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真正开始启动,从2017年的“统筹推进”到“深入推动”,两字之差明确了“双一流”建设的历史新方位。中国高教的世界一流建设之路已步入正轨。

  相较去年,2024ARWU全球百强高校,内地再添3所。武汉大学直接跃居至第89位,西安交通大学位居第95位,四川大学位居第98位。中西部高校异军突起,能够说是凭实力“上大分”!

  一个多世纪以来,武汉大学承自强学堂之风,开高校教育改革先河,匡时济世,弦歌不辍,不仅成就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也令世界瞩目,被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誉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其在科学研究、人才教育培训等众多方面的成绩,可谓举世瞩目。

  例如今年6月,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作为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体系的重要开创者之一,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以李院士为代表的武大遥感人持续的攻坚之下,自2017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发布以来,武汉大学的遥感技术学科一直高居首位,从全国第一到世界一流,武大在学科门类设置“广而全”的同时,其学科实力也堪称“高精尖”。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武大已形成“院士方阵”,在最新的2023年院士增选中,共有6位武大人当选院士。截至2023年底,学校共有1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据学校官网显示,武大为社会各界培养了70余万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100余人。

  能“顶天立地”,自立自强,更能瞄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贡献“武大力量”。仅在过去的一年里,武汉大学在三大顶级期刊Cell、Nature、Science(以下简称CNS)就发表9篇论文,实现了CNS“大满贯”,总数居全国高校第9位。

  前不久的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武汉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三大奖2项,自主创新北斗高精度实时融合技术体系与监测装备,推进北斗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实现我国细粒固废规模化安全利用从“0”到“1”的突破。在世界科研舞台上,武大正扶摇直上,挥斥方遒。“珞珈智库”,名副其实。

  上世纪五十年代,为适应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支持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央决定将交通大学从繁华的大上海迁往条件艰苦的西安。近七十年办学生涯,西安交通大学敢闯“无人区”,有从“0”开始的勇气,也敢破“天花板”,攀登重重高峰。

  凭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气魄,西交大创造了百余项国内外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一”,创建我国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第一个汽轮机、汽车制造、制冷与低温和压缩机、储能专业,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处理芯片,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双剪统一强度理论……3000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241项获国家三大奖,产生数以千亿计的经济社会效益,西交大凭借一项又一项科研奇迹填补了多项全国乃至世界科学技术空白。

  在今年刚刚颁布的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中,西安交通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获评7项,获奖总数仅次于清华大学,高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包括3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2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巴蜀大地,天府之国。巍巍学府,有容乃大。四川大学之“大”者,首在历史,创立于1704年的锦江书院早已为今日的川大铺陈出“石室云霞思古梦,锦江风雨读书灯”的雍雅之气,历百余年整合重组,多次强强合并,世纪之交与原华西医科大学合并最终实现“百川归海”。

  “北协和,南湘雅,西华西,东齐鲁”,医学界“四大天团”的名号曾蜚声中外,川大华西自然是响当当的招牌,但川大早已实现文理工医全面开花。学校确立了“文优—理进—工改—医强”的学科发展改革路径,深入推动学科内涵发展,着力建设高峰学科。2023年,仅全球100强学科,川大就有22个之多。其中,化学工程、矿业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口腔医学均位列全球前10,纳米科学与技术、护理学、化学、水资源工程等9个学科位列全球50强。

  承文翁之教,聚群贤英才。百余年来,学校先后汇聚了历史学家顾颉刚、文学家李劼人、美学家朱光潜、物理学家吴大猷、植物学家方文培、卫生学家陈志潜、数学家柯召等大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70位是川大校友。截至2023年底,学校共有两院院士21人(其中双聘院士10人),四川大学杰出教授9人,国家教学名师16人。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工程,汇聚高品质人才700余人。

  锦江黉门,弦歌铿锵。四川大学正以实际行动践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

  2024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除了三所内地高校首次入围Top100,特别需要我们来关注的还有今年上榜的13所高校排名位次都做到了只增不减,这无疑是中国高校学术实力稳步提升的又一例证。而在这些高校中,进步最大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迈进了整整22个位次,华中科技大学和南京大学也均进步10个位次以上,真正诠释了何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本次排名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次闯入全球50强。瞄准前沿科学和高新技术,科大坚持高起点、宽口径培养新兴、边缘、交叉学科的尖端科学技术人才——创办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早已成为国家高质量人才教育培训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2023年,科大在三大顶级期刊发文共计15篇,总数位居内地高校前五。此外,科大SCI论文篇均引用连续13年保持C9高校第一,自然指数国际排名持续上升,2020年起稳居全球高校前十,2023年位列全球高校第4位。国内高校排名2020年跃至首位,此后稳居全国高校前二。2023“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中,科大凭借28人次上榜位列全国高校第6。

  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由中科大牵头完成的“揭示光感受调控血糖代谢机制”及参与完成的“‘拉索’发现史上最亮伽马暴的极窄喷流和十万亿电子伏特光子”两项成果同时入选。据学校官网统计,中科大牵头研究成果先后入选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1次,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3次,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9次,入选次数居全国高校前列。

  作为一所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而创办的大学,在六十余载的办学历程中,中科大不负使命,已成长为我国的顶尖学府。从两弹一星到探月工程,从“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到“祖冲之号”量子计算原型机,从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到开通国际上首条干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这所曾经在郭沫若口中“一张白纸”般的学校,而今已绘就出一幅“最新最美”的画卷。

  6月,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一项交叉创新成果登上Nature,聚焦反式钙钛矿电池极限效率研究。新兴研究方向刚出现,华科大这群急先锋就在最新领域连续取得突破,弄潮科学前沿。这是华科大持续、扎实产出高质量学术成果的缩影。

  在2024ARWU中,华中科技大学往前迈进12个位次。过去的一年,学校在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评7项,总数高居全国高校第2位!而回顾过去的十年,2012-2023年度,华中科技大学凭借8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2项,总计44次的获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5位。

  在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等“四颗明珠”为代表的一批国家重大科研基地之上,华科大坚持建设好“学生、学者与学术的大学”,勇做新时代科学技术创新的排头兵。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华中9型新一代智能数控系统,给国产数控系统装上AI智能“芯”,实现了中国数控系统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换道超车”;瞄准基础研究,测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入选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图计算团队在国际大赛中频频获得大奖并刷新世界纪录,研发的图计算引擎在国际超级计算大会第二十五届图计算500强排名中获多项世界第一。

  南京大学继去年首次进入百强后,再进14名。这所曾被杨振宁称赞为“中国最顶尖的大学”的学校在时代的涤荡中一步一个脚印,孜孜求索,攀高攻坚。

  一个多世纪育人为本,建功卓著。建校以来,南京大学共培养了6位“两弹一星”元勋、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295位校友当选两院院士,先后培养225位国家杰青,书写了令人惊叹的育人奇迹,而南京大学超强的师资,又使得这份奇迹得以不断传承,在近年来屡次突破,赓续大师辉煌。

  着力推进实施科研转型提升战略,铸科研重地。目前,南大共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个等各类省部级科研平台80余个。在这块科研沃土之上,由南大主办的《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英文版)》2023年凭借1.9的影响因子,在国内数学SCI期刊中排名第一;由南京大学谭海仁团队开创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先后6次打破世界纪录,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遥忆70多年前,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世纪之交,高校扩招,合并重组。“双一流”建设工作开展以来,高等教育总实力不断的提高,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措施和成果涌现。

  到2030年,我国还将实现“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明显提升。”

  从全部在校生不足12万人到规模世界第一,我国高等教育始终与共和国同向同行。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高等教育体系,但高等教育不仅是“规模大起来了”,更是“实力强起来了”“培养质量高起来了”“结构优起来了”,在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加快走向世界一流,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路上,中国高等教育闯关夺隘,高歌前行!

  ”的数据支持,各项指标数据均有准确来源,排名计算可重复、可检验、可模拟。

  全球4000多所高校的40+项体现国际学术竞争力的核心指标和基础办学数据

  ,例如国际期刊编委、国际权威奖项、国际学术组织负责人、科研经费、留学生数、研究生比例、教师规模等。

  平台支持学校选择标杆学校或者标杆群体进行大数据对比,帮助学校找到竞争优势与差距,助力高校研判指标数据变化对学校国际地位提升的影响,科学制定世界一流大学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