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linbom.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linbom.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linbom.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linbom.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追星逐月 ——人民政协网_安博电竞直播-安博电竞官网电脑版
新闻资讯
追星逐月 ——人民政协网
来源:安博电竞    发布时间:2025-01-23 02:44:11

  ——记“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叶培建

  叶培建简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嫦娥系列各型号及火星探测器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首席科学家。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2017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编号456677的小行星为“叶培建星”。2019年获“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廿年探月捷报连,今日月宫取宝,五星红旗,展中华风采,告慰先贤。壮哉快哉,喜看天地翻覆。”2024年6月25日,随着一顶红白相间的巨型降落伞缓缓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朗草原上,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来自月球背面的样品安全到家了!同一时刻,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一位白发老者难掩激动,一气呵成写下《念奴娇·贤仙问答》。

  这位老人,就是“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叶培建。

  习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中国领导下,我国一代代航天人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推动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蓝图绘梦’到‘奋斗圆梦’,实现历史性、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航天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叶培建正是这一过程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从我国第一代传输型侦察卫星到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从“嫦娥”奔月到逐梦火星……在中国一系列具有开创意义空间探测器项目中,都能看到叶培建作为总指挥、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总设计师顾问、指挥顾问等与之紧密联系在一起。50多年来,叶培建参与了我国卫星研制,尤其是遥感观测到月球与深空探测发展研究的全过程,书写着中国人探索宇宙的印记……

  习强调:“实践告诉我们,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梦想是激发活力的源泉。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党中央决策实施探月工程,圆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飞天揽月之梦。”

  1945年,叶培建出生于江苏泰兴一个军人家庭。从小刻苦好学的他,考入了浙江大学无线电系,之后又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留学生赴瑞士攻读博士学位。

  1980年,正在瑞士留学的叶培建来到日内瓦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总部参观。当时总部展出着世界各国各具代表性的展品,一进大门,他就被美国展示的一小片来自月亮的岩石(A piece of moon)所吸引。

  “什么时候,中国也能实现‘上九天揽月’?”从那时起,这一梦想就在他心中萌生,并陪伴他一生。

  1985年,叶培建完成学业回国进入航天科技集团从事研究工作,之后承担了多个型号任务的总设计师,助力着我国空间遥感等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而那些年,忙碌之余,他总喜欢抬头看一看夜空中的那轮明月,当年的梦想始终在心中萦绕。

  2004年,已年近六旬的叶培建离心中的“月亮”前所未有地近了——那一年,我国探月工程正式批准立项,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被命名为嫦娥一号,叶培建被任命为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

  这个身份既是莫大的认可与荣誉,也是莫大的挑战与责任——此前的中国人对月球的真实情况一无所知,探月工程能不能成功?怎样成功?包括叶培建在内的整个技术团队心里都没底,而面临的困难却是真切地摆在面前——一边是国际上对有关技术的封锁,一边是国内科研经费、资源匮乏。双重困境,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怎么办?我们就是靠着航天精神,拼!”叶培建带领着一支平均岁数不到30岁的年轻科研队伍开始了攻关之路。设计的具体方案、测算、试验……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有时甚至是几十个小时的连轴转。

  那段时间的夜晚,月亮明亮而安静地高悬,既是他们的陪伴,更是他们的目标。“总有一天,我们要更近距离地看看你。”每次抬头望月,叶培建都会在心里这么想。

  为选择合适的地―月转移轨道,他们通过不断分析求解,建立了一套中途修正的数学模型;为应对信号衰减问题,他们从有限的经费中挤出一部分,在青岛站和喀什站分别建了两个大天线多种传输、编码方式,仅飞控实施方案就做了20多个,加起来多达4800多页……

  最终,2007年11月5日,嫦娥一号发射升空之后经历八次变轨进入月球轨道,如同一场华丽的太空芭蕾,正式开展绕月探测任务——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奔月的梦想成为现实……

  2013年,随着嫦娥三号任务圆满完成,关于其备份——嫦娥四号的任务规划问题一度引发讨论。

  不少人认为,嫦娥四号无须冒险,还应落在月球正面,换个位置也是新探索。然而,叶培建和少数人却提出了不同看法:“应到月球背面去!”

  叶培建坚持“自讨苦吃”的原因很简单:“中国的探月事业总要向前走,只做别人做过的事情,怎么能创新!科学就是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2019年,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冯·卡门撞击坑,这是全人类首次揭开了古老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也正是从嫦娥四号起,中国航天史开始不断出现“人类首次”字样。

  叶培建记得,得知嫦娥四号任务成功的消息,美国国家宇航局副局长说:“从此以后咱们不可以再说中国人只能跟着我们干了!”——当年美国那“一小片来自月亮的岩石”终于不再高高在上。

  2024年9月23日,习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充满感情地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逐渐增强全体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方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

  “习的话语令我十分激动和兴奋,也说出了我的心声。”叶培建想起当时的场景依然很振奋:“伟大实践催生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探月梦连着航天梦、中国梦,我们更要释放科学技术创新的动能作用,克服一切困难,凭借中国科学家特有的爱国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以所研所学报效国家,服务人民,造福社会。”

  2014年,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习指出:“广大院士不仅要做科学技术创新的开拓者,更要做提携后学的领路人。”

  在国际航天领域,最让国际同行们羡慕的,是中国所拥有的一大批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而他们正是在老一辈科学家们不遗余力“传帮带”之下成长起来的。

  当年嫦娥一号的团队平均岁数只有30岁。如今,其中的很多人慢慢的变成了航天的骨干。比如,在嫦娥二号任务后,叶培建主动退居幕后,曾担任嫦娥一号副总设计师的孙泽洲被任命为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也成为了当时航天系统最年轻的总设计师。他之后还担任了嫦娥四号、天问一号的总设计师。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任务火星车“祝融号”落地火星。第一时间,叶培建收到了孙泽洲给他发来的一条短信:“叶总,感谢您的培养和教导,每每我遇到困难,您都会为我撑起一片天空……”

  叶培建敢于让年轻人挑担子,给他们舞台和信心;但同时,在艰难时,他又是年轻人背后的支撑。

  如今,叶培建已经年近八旬,但相关任务每次发射时,航天指控中心里,满头银发的他总是格外引人注目。

  “没有人要求我必须在那里。但万一发生问题时,我们这样的老经历得多些,经验也多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处理问题、承担相应的责任。我需要在那里。”

  嫦娥四号成功落月的当天,一张照片火爆全网——叶培建站在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身后,紧紧握着她的手微笑。

  网友看到觉得是在庆祝发射的成功。殊不知这是一位师者对经历了重大危机的年轻人的支持。

  嫦娥四号升空后,其实有一段“至暗时刻”。当时,发动机上的一个阀门故障在短短几十秒内就让探测器损失了20公斤燃料。月球还没到,燃料不够用怎么办?面对这个危机,作为飞控专家组组长,叶培建立即组织专家和所有人员群策群力,通过一系列即时的地面实验以及后续精密的计算和飞行控制方案,妥善化解了此次危机,嫦娥四号最终安全抵达月球。

  在许多年轻的航天人眼中,他就是“定海神针”。大家说:“每次执行任务,有叶院士陪伴,心里就踏实了!”

  这也是叶培建在卸任相关型号总指挥后给自己的定位——“不去干扰他们的工作,但在他们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帮一把,他们扛不住时帮一把,如此而已。”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技术人员贾贺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他所在的部门原来是做航天器返回地球时用来减速的大“降落伞”的。但现在研究“柔性展开系统”,需要拓展到材料、结构、动力、电子等多领域。这个转变源于一次交流。叶培建问道:“放眼全世界,能掌握进入、减速与着陆技术的只有3个国家。如果把平台做小了,你自己服气吗?我们不干这些事谁来干?”

  不仅帮助本单位的年轻人,叶培建还始终关注着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在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履职期间,他不断通过政协平台为青年科学技术人员们呼吁——

  他调研了一些航天系统的科研单位,发现“(技术人员)任务重、压力大,加班加点成为常态。”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期间,他专门提案建议,要适当放宽某些事业单位人员编制限制,解决科学技术人员的“后顾之忧”。

  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他又从国防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出发,呼吁要营造良好的科研与创新氛围,建立人才全面发展通道;大胆起用综合能力突出的青年人才担任项目负责人;建立并逐渐完备适合国防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管理机制等。

  叶培建感慨:“几十年前,有时从事这个事业会感到有点孤军奋战;而如今,我们这支队伍欣欣向荣,年轻人有志投身于此。这也是这些年航天领域最大的成就之一。”

  习强调:“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

  在他看来,爱国,是中国航天人的精神底色。深空探测的意义绝不仅仅来自科学探索本身,它是大国实力的象征。“当科学技术赋予国家更多底气,别人才不会居高临下地对待你。”

  他认为:“每到困难时刻,我们航天人要做一点事情,去振奋人心、鼓舞士气。”

  这些信念也支撑着他在政协平台上无论是通过提案,还是在小组发言以及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都会从政策制定、资金保障、人才教育培训等多方面提出建议,以确保我国航天事业能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积极宣传航天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航天、关注航天、支持航天。

  “每一位政协委员都是自己所在界别的代表性人物,在这样的平台上认真履职,能为国家作出更多贡献。”在刚成为委员时,叶培建就对自己提出了16字要求——认真学习、把握方向、积极履职、富有特色。

  他解释说:“特色”就是指提案要有质量,要关注最主要、最急需的话题;要细致调研;不仅提意见,更要“献策”;措施要抓重点、一事一议、易于落实……

  两届全国政协委员,纵观他提出的近10件提案,没有一点“穿靴戴帽”的内容,文字精炼朴实、内容客观实在,建言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除了心系“国之大者”,他还持续关注那些“民之关切”:建言媒体应发挥舆论的正确引导作用,为缓解医患紧张关系出力;保持或减小大学规模“好”字当头,确保教育质量;规范公园活动秩序,创造和谐游园环境等。

  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叶培建被授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这是我一生中得到的国家给我的最充分的肯定和表彰,但心里还觉得有些‘对不起’。”叶培建说:“此前,航天领域被誉为‘人民科学家’的是钱学森钱老;而且与我一同授予这个荣誉的其他四位都去世了。既然把这个称号给了我,我只有做更多事情,才对得起这个称号。”

  此后,无论是有关部门邀请还是单位推荐申报各类奖项或头衔,叶培建都婉言谢绝。“我有这个奖已经足够,我要为它保留光彩和含金量。”

  这些年来,已是高龄的他日程还排得满满的。每天早上8点前,他依旧会准时来到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一方面,作为学术委员会顾问、专家组组长等从事相关型号任务;另一方面,探索在中国深空探测领域开辟新的方向。“通俗点说,一是把现在的庄稼种好,二是开辟新的庄稼地。”叶培建笑言。

  他还身体力行广泛联系群众、服务人民,奔波于全国各地做科普报告;走进高校任教,定期给学生传道授业。“从中央党校、部队,到中学、小学我都去讲。科学家应该把科普当做自己的责任,搞尖端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是责任;讲好科普也是责任。”

  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进步,叶培建认为:“作为一个大国,应该看得更远,为世界作出贡献。”

  2017年起,他组织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中青年专家编写了《空间技术与科学研究丛书》,填补了中国空间技术这一领域最新知识成果的空白。随后,该丛书出版了英文版,成为中国航天知识成果“走出去”的一次“亮剑工程”。

  同时,为持续展现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推介我国科研团队和杰出人才,在叶培建的推动下,2021年起,他主编了科技期刊《空间科学与技术(英文)》(Space:Science&Technology)。4年来,该期刊被国内外多种重要数据库收录,有关数据已经在世界航空航天类期刊中排名第四,有的专业已排名第一,成为记录和见证中国航天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窗口。

  “这些事情会助力新一代航天人在建设航天强国的征程上走得更稳更快;也会在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上发挥作用。”

  2022年,为航天事业奋战了五十余载的叶培建,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两本书,第一本叫《走在路上》,第二本叫《永不停步》。“我们的梦想在星辰大海。未来有一天,我们中国的航天器会在太阳系的各个角落留下足迹。”他说,中国航天事业,一直在路上,永不停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