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职教每周文摘(第二十四期)2022523—529
来源:安博电竞    发布时间:2024-09-05 13:00:39

  新华社北京5月24日电(记者徐壮)专业更新幅度超过70%、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数量年均增长8.6%、高职学校招生人数接近翻倍、全日制来华留学生规模达到1.7万人……多个方面数据显示,1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不断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发生格局性变化。

  教育部2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表示,回顾过去10年,职业教育在主动服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深化产教融合、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一样的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扩大开放水平等7个方面取得了明显发展。

  调查数据佐证了这一判断——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70%以上的一线新增从业人员来自职业学校毕业生。

  “职业教育的地位价值和社会认同度慢慢的升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晖分析,经过10年发展,职业教育呈现了定位类型化、办学多样化、体系融通化、制度系统化、合作纵深化、责任下移、高质量为重的新特点和新局面。

  职业学校毕业生给顶尖高校学生讲课,这一场景早已成为现实。毕业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邢小颖,2014年时以专业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被推荐到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任教,为本科生讲授实践课。

  邢小颖如今骄傲地说:“有时,学生问我是否清华毕业的?我会从容地告诉他们,我是高职毕业的。”

  陈子季认为,职业教育之所以在10年间取得长足进步,不仅由于新时代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给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巨大需求和坚实条件,也因为我国始终把构建职业教育完整体系作为核心任务与逻辑主线,不断创新制度设计、加大政策供给,努力将职业教育建设成为一种对经济社会和个体发展具有特定功能的教育、一种有着广泛需求基础的教育、一类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

  5月24日,教育部举行“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的第三场新闻发布会,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发布会上,陈子季司长介绍了职业教育十年改革发展成效。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加大力度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习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1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牢牢抓住大改革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不断打开视野、提高站位,统筹把握规模与内涵两个维度,相继迈上了3个相互衔接、层层递进的大台阶:

  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加快构建面向全体人民、贯穿全生命周期、服务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这在更广阔的视野上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推动职业教育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新征程。

  回顾这10年,我国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不断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取得明显发展,不仅是由于新时代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给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巨大需求和坚实条件,也是因为职业教育发展始终把构建完整体系作为核心任务与逻辑主线,不停地改进革新制度设计、加大政策供给,努力把职业教育建设为一种对经济社会和个体发展具有特定功能的教育、一种存在广泛需求基础的教育、一种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类型教育。

  办好新时代现代职业教育,我们既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还要博采众长、融通中外,借鉴吸收好做法、好经验,加快制度创新、重塑比较优势。

  10年披荆斩棘,10年繁花似锦。今天,我国职业教育已经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深入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细化落实好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健全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自立自强中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产业生力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过去的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十年,也是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十年。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从层次走向类型、从政府主体走向多元参与、从规模扩张走向内涵发展。

  5月24日,教育部召开第三场“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就。

  细数职业教育这十年来的改革创新,可以列出许多举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双高”计划、产教融合型企业、“1+X”证书……但要问这些新政策、新举措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对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定位。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后,国务院出台的“职教20条”开宗明义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确立职业教育类型教育定位这条政策非常重要,它清楚回答了中国要建设什么样的职业教育这一根本问题,即要建设与普通教育双轨平行、相互融通、具有同等地位的完整职业教育体系。”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徐国庆说。

  在类型教育定位的牵引下,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堵点”打通,“痛点”变亮点。

  “职教高考”制度正逐步建立并完善,这条新赛道让职校学生向上深造的道路更宽广更畅通。党的十八大以来,多个省份都在进行“职教高考”试点。以山东为例,2012年山东在全国率先建立“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教高考制度,当时报名人数不到4万人,今年已经增加到20.9万人。

  “十年来,中职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专科高职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职业本科教育稳步发展,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为普通高等学校设置职业本科教育专业、专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职业本科教育专业预留了空间,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可以读大专,还可以上本科,职业教育吸引力、影响力不断提高。”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说。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这十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底色更鲜明,办学的路子更宽广。

  十年来,国家层面陆续出台并实施《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开展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型城市等一系列试点,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鼓励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在政策激励下,全国组建了1500多个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了30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建设了21个产教融合型城市,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2.49万个,年均增幅达8.6%,现代学徒制试点覆盖1000多个专业点,惠及10万余名学生(学徒)。

  与此同时,企业也在产教融合中发挥出主体作用。作为典型企业代表,白天鹅宾馆与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合作办学,通过共同制定行业标准、联合培养人才、共同开发课程等方式,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学校精准培养产业所需人才。

  十年来,教育部两次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淘汰落后专业108种,升级和补充专业1007种,更新幅度超过70%。目前,全国职业学校共开设1300余个专业和12余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使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与需求结构变迁更好地对接起来,有力支撑了我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在先进制造业、人工智能、高速铁路、智能制造等领域,为服务“中国智造”提供了内生动力。

  在现代服务业领域,职业院校积极开设托育、护理、康养、家政等相关专业,成为民生改善的重要支撑。

  在对外合作领域,职业院校伴随中国企业走出去,“鲁班工坊”成为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品牌。

  在精准扶贫领域,职业教育将“扶贫”和“扶智”相结合,通过技能培训、产业帮扶等形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今天,我国职业教育已经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深入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细化落实好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健全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自立自强中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产业生力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陈子季说。

  5月24日,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此次发布会主会场设在教育部,分会场设在广东省,聚焦广东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相融共生、同频共振的经验做法。

  职教教师堪称“工匠之师”,他们主要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在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佳、专业素养待提升的情况下,聘用引进兼职教师成为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瓶颈问题的重要途径。2012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支持、鼓励和规范职业学校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在高职教育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广东,高职院校多年来致力于自主开展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认定,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教教师双向流动。2021年,广东省高职兼职教师人数达到2.8万人,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比达1:1.7。兼职教师已成为广东职教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育职教教师队伍,关键在于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实现人才“双向流动”。一方面,这需要完善体制机制,激发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016年,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明确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公布了102家企业为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今年,教育部将在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专设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发布板块,建立兼职教师库,为校企搭建沟通桥梁。这意味着,校企融合正在逐步走向深入。接下来,可以建设兼职教师库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多元聘用机制、实现工作成果互认、改进教育评价机制,提升综合管理、共建共享的水平,为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减阻力、添动力、赋活力。

  另一方面,这需要强化平台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建设。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新旧动能加快转化,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打破旧的边界。这为打破校企人才培养边界、共建校企合作平台提供了机遇。譬如,依托产业学院推动新工科建设。在这方面,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设立在高新企业集聚地——广州开发区,打通教育链与产业链,充分利用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资源,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京京东集团合作,打造京东教育研究院华南分院和京东(广州)国际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中心,引入京东集团人工智能、大数据、无界零售、跨境电商等领域产业资源,提升了专业领域的高端人才培养能力。可见,依托强大的校企合作平台,职业教育和产业需求真正实现同频共振,校企人才方能无障碍地流动起来。

  如今,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经济大省和职业教育大省,正在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职业教育的路子势必越来越宽,活力势必越来越足。这也为广大职教教师大展拳脚提供了广阔天地。期望职教教师队伍不断得到壮大,职业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升级。

  这几天,浙江省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振洪的心情很激动。作为一名职教战线的老兵,他见证了职业教育法的首次大修:“职业教育总是不被社会认可,但现在首次以立法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这是积极而明确的信号,有利于重塑社会共识。”

  2022年4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这是该法自1996年颁布施行以来的首次大修。新职业教育法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而培育大国工匠,离不开丰沃的土壤——高质量的职业教育。2019年8月,习在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培黎学校考察时指出,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如今,我国共有1.13万所职业院校、3088万名在校生,建成世界规模最大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不是‘层次’教育,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这句话,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在多个场合都说过。现在,鲜明的政策导向得到了立法保障。类型教育的明确定位像一根红线,串起了职业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许多关键难题得到破解。

  本科职教,应运而生。目前,我国职业本科教育现有32所高校,在校生12.93万人,2021年招生4.14万人。《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的规模将不低于10%。

  当前,全国高职分类考试招生超300万人,超过高职招生总数的60%,成为职业院校招生主渠道,促进了教育合理分流。

  3年前,身披国旗走上领奖台的画面,无数次在王硕脑海中闪回。2019年11月初,第三届世界技能大赛俄罗斯欧亚公开赛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办。作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学生,王硕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一举摘得了数控车削赛项的个人银牌。“作为一名职校生,能有这样为国争光的经历,真幸运。”他说。

  探索、推进、改革、完善……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商贸学院,就在不断探索中找到了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我们以工作室为载体,与数十家公司开展深度产教融合,打造‘产、学、研、培、赛’五位一体的校企双元工作室运营团队。通过‘多方共建、双元共管、资源共享、人才共育、项目共营、成果共有’机制,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命运共同体,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又在生产实践、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该校校长邵庆祥说。

  近年来,职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职业学校开设1300余个专业和12万多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有力支撑我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服务地方发展,还有实打实的数字支撑。2019年高职扩招116.5万人、2020年高职扩招157.4万人、2021年高职扩招139.4万人,他们中有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职扩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也有效缓解了严峻的就业形势。

  “双高计划”是引领职业教育新一轮重大改革的排头兵。中央财政每年引导资金20余亿元,带动大量资源、资金向职业教育聚集。其中,立项建设的253个高水平专业群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有力支撑了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在王振洪看来,职业教育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成为职教十年发展硕果累累的关键之钥。“十三五”期间,我国建立健全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轨”运行为标志,以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为核心,同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教育改革相适应的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陈子季表示,“十四五”期间,职业教育要重点做好三方面:一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加快实现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二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三是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适应产业经济发展趋势,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加快形成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格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总之,就是一句话,要让职业教育‘有学头、有盼头、有奔头’。”陈子季话语坚定。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的通知》,提出2022年要完善职教教师标准框架、提高职教教师培养质量、健全职教教师培训体系、创新职教教师培训模式、畅通职教教师校企双向流动、营造全社会关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良好氛围等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在完善职教教师标准框架上,要修订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校长职业标准,研制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标准,逐步建立层次分明,覆盖公共课、专业课、实习实践等各类课程的教师职业标准体系。研制新时代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标准。研制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学时学分管理办法,加快推进教师培训工作规范化建设。

  在提高职教教师培养质量上,要逐步提升教师培养学历层次,鼓励具有推免资格的高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职业技术教育硕士。支持高职院校在职教师学历提升,支持地方整合综合(理工科)院校、师范类院校和行业企业优势资源,多主体协同参与职业院校教师培养模式。

  在健全职教教师培训体系上,实施“职教国培”示范项目,调整国家级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基地布局,打造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基地,严格落实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加强教师发展(培训)中心建设,推动职教教师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

  在创新职教教师培训模式上,推进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实施职业院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育计划。

  在畅通职教教师校企双向流动上,推动教师企业实践,对国家级职教教师企业实践基地进行调整补充,职业院校教师每年完成至少1个月的企业实践。实施兼职教师特聘岗位计划,建设兼职教师资源库。

  在营造全社会关注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良好氛围上,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评选中,充分考虑职业院校。

  近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湖南省试点实施方案》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湖南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试点省份,围绕国家平台建设的总目标与要求,湖南提出“平台化、品牌化、规模化、常态化”的新思路,明确了“三条十一点”试点任务,将推动融合创新应用,变革课堂教学模式。

  湖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夏智伦表示,为了促进职业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湖南实施四级联动,推进平台应用。湖南不仅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省本级拟投入试点工作经费2000万元,还制定了应用推广专题方案,组建了应用推广讲师培训团,指导各地各校师生注册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宣传推广利用国家平台的新型学习方式。

  同时,改革教学模式,促进课堂革命。湖南将通过示范课堂、教学比武、展开线上教研等方式,鼓励全省职业院校,依托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开展线上备课、线上教学、线上教研。专项支持全省职业院校对现有线上课程进行改造升级,及时将条件成熟的课程接入国家平台。

  此外,湖南将配齐配强农村中职学校仿真实训硬件条件,鼓励职业院校充分利用国家平台上虚拟仿真实训教学资源,调整、更新和开发新的实训项目,广泛依托国家平台开展仿真实训教学,有效解决了实习实训“三高三难”问题,探索了实习实训新模式。目前,已有40余所高职、近百所中职学校完成了相关配套体系建设,稳步开展国家平台虚拟仿真应用教学。

  近年来,湖南积极探索资源建设与共享新模式,建成了“湖南省‘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有18个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目前已立项2000余门职业教育国家精品在线所职业学校已被教育部评为信息化试点标杆院校,在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和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应用上位于全国前列。

  “年内湖南将推动600门课程上线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向全国不同地区的职业院校师生贡献湖南智慧。”夏智伦表示,湖南将进一步拓宽资源建设的广度和深度,建设“开源课程”数字资源,以基础课程为主,协同建设104门可听、可视、可练、可互动的开源式数字课程资源,助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行业大观”数字资源,以湖南支柱产业为重点,遴选建设10大行业数字博物馆,科普行业前景、介绍行业全貌,消除职业偏见,增强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建设“丝路同声”数字资源。征集一批以技能点为颗粒度的操作类、仿真类等多语种教学资源,助力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建设“理想启航”数字资源,建设面向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的数字化资源,培育中小学生职业意识,厚植职业教育土壤。

  广东是制造业大省、经济大省,也是职业教育大省。5月24日,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李大胜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广东职业教育十年的发展成就。

  李大胜介绍,十年来,广东统筹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建成契合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全省共有625所职业院校,在校生280.5万人。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现有93所专科层次职业学校,在校生125.4万,分别比2011年增长19.2%、83.1%;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从无到有,2所学校在校生1.9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在校生占比50.1%。

  十年来,广东坚持内涵发展,建设了大湾区技能人才培育高地。十年间为社会输送了约769万技能精英,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加强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建设14所国家“双高计划”学校,29所省级以上示范性高职院校、62所国家示范中职学校、10所高水平技师学院,发挥高水平职业院校示范带动、典型引领作用,大幅增加优质职业教育供给。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课证共生共长”培养模式被国务院领导评价“一点都不输德国”。2018年国家教学成果奖获奖数全国第三,并获高职唯一一个特等奖。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杨欣斌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广泛调研与深入研究,开展了以特色产业学院为载体的“九个共同”双主体育人模式创新,即每个专业群联合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或行业领军企业,共建一所特色产业学院,对标“最新最高最优”,实施“九个共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前,校企共建了华为ICT学院、比亚迪应用技术学院等14所特色产业学院。

  “2021年,国家发改委把我校的校企共同育人模式作为深圳47条创新举措之一向全国推广。‘九个共同’模式也被南非、埃及、马来西亚等国家采用,为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杨欣斌指出,经过五年多的实践,“九个共同”模式成效显著:一是学生的就业质量明显提升,平均每届学生到世界五百强或行业龙头企业就业的比例达到16%,学生的平均起薪达到了6926元;二是解决“卡脖子”能力明显提升,校企联合建设技术研发平台25个,联合制定各级各类标准80个,攻克了光刻胶等一批“卡脖子”技术,受到华为公司的肯定;三是服务企业能力明显提升,年均面向企业员工开展培训12万人次。

  “全市高中学校要做好政策宣传,对有意向报考现代学徒制班的学生做好预报名,在高考前完成面试工作。”近日,广西钦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田茂群带队到某企业调研,现场为现代学徒制班招生支招,解企业培养人才的急难愁盼问题。

  据介绍,钦州得益于面向北部湾的区位优势,近年来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亟需大量专业技能型人才。在此背景下,钦州格外的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建立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合理规划中职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年年超额完成中职招生任务,保持职普比大体相当,两次获评为自治区职业教育成效明显市。

  近年来,钦州市职业教育依据产业布局,新增中职专业22个、撤销专业14个,创建品牌专业13个和实训基地23个,形成“一校一品一特色”专业格局,学校开设专业与产业的吻合度达80%以上。成立校企合作促进会,职校合作企业达253家,共建培养班75个、特色培训基地12个,共同开发教材22套。落实民办教育扶持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创办职校、建设产教融合城,构建“校企一体、孵化企业、定制员工”的办学模式。

  为了让校企合作工作更顺畅,钦州市坚持开展职业院校“服务企业年”活动,在市属学校实施“引企入校”“送教入企”,在灵山县依托企业办活职校,在浦北县融入工业园区直接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促进更多本地学生留在当地就业,有力服务了地方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