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 26日,由新华网、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联合主办的2024年科技期刊服务高质量创新发展案例发布会在京举办。发布会以“开放创新,聚力一流”为主题,邀请教育部和中国科协有关部门负责人、科学家、期刊行业专家以及各类科技期刊负责人,聚焦科技期刊建设,共话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活动上发布了“国际开放获取期刊推荐名录(OARL)”“中国开放阅读科技期刊目录”以及“2024年科技期刊服务高质量创新发展入选案例”三项成果,相关成果将为科技期刊开放共享、提升办刊水平、服务学术引领和科学技术创新提供指导参考。活动在新华网同步直播,线万人次。
新华网首席信息官姚予疆在致辞中表示,新华网持续发挥中央媒体平台优势、资源优势,作好科技传播“主力军”,持续关注并助推我们国家科技期刊事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下一步,新华网将继续发挥主流媒体传播力与影响力做强科技期刊品牌,搭建更高层次与更大规模的期刊成果交流展示平台,产出更多具备理论与实践参考价值的案例经验成果。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董毅敏表示,科技期刊建设有助于聚焦国家创新发展的关键领域和战略方向,吸引一流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进一步加快拓展国际前沿学术阵地。应发挥入选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高质量、可信赖的开放出版生态,努力提高期刊服务社会的能力,共同推进科技期刊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服务科技强国建设。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张铁明表示,“2024年科技期刊服务高质量创新发展案例征集活动”得到了期刊出版单位积极做出响应。希望更多期刊在不同维度树立样板,使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场景将更为丰富、生态将更完善,科技期刊服务国家大局、服务学科建设、服务行业领域、服务创新人才培养的及其重要的作用更加落在实处。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魏均民表示,科技期刊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科研成果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平台,更是展现国家科学技术实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窗口。本次活动精心谋划“推动科技期刊高水平发展”这篇大文章,期待发布的期刊案例、目录成果能够指导办刊和自主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期刊进一步开放、融合、创新。
建设一流科技期刊是展现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的重要窗口,也是营造开放获取出版生态的重点抓手。参加会议的专家围绕科技期刊创新建设和期刊行业高水平发展进行报告分享。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杨卫指出,“国际开放获取期刊推荐名录(OARL)”采取了“刚性坚守、灵活鉴别”的机制,是评估界有价值的尝试,为学术界提供了实践指引。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金兼斌以《社会的知识生产与传播:学术出版的起源、异化与纠偏》为主题,详细的介绍了“国际开放获取期刊推荐名录(OARL)”的项目背景、机制、收录、项目特点等整体情况; 武汉大学科教管理与评价中心主任张琳系统介绍了开放获取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和研究进展。
在“托举一流”报告单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秘书长刘筱敏,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Light学术出版中心主任张莹,中南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杨保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极端制造(英文)》编辑部副主任关利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综合事务党委书记、图书馆馆长、研究馆员仇晓春分别围绕各自期刊建设经验与期刊发展的思考进行介绍分享。
同时,《植物保护学报》编辑部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高峰,四川大学期刊社副社长、《工程科学与技术》常务副主编费德君,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出版融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主任、副主编王昕,《上海医学》编辑部主任魏爽,《煤炭科学技术》编辑部策划编辑朱恩光,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天然药物》编辑部主任丁佐奇分享了期刊服务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案例举措;来自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仁和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专家代表还分别围绕期刊平台建设、技术创新、出版平台运营策略等行业聚焦的重点问题介绍了各自的技术、产品、机制、理念等。
据介绍,“科技期刊服务高质量创新优秀案例征集活动”自启动以来得到广大期刊单位的全力支持和积极做出响应,经过专家评审,入选案例成果体现了我国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新做法、新机制、新突破和新成效,为推进我们国家科技期刊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优质范本和经验参考。本次活动由新华网教育事业中心、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协办,北京奥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
液体粉笔的研发让师生免受粉尘之扰,如今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粉笔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村民眼中的夕阳产业焕发新生。实践证明,深耕技术创新,用好技术赋能,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相关成本,还能提升产品品质和性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今年春节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黄家兴就跨越3000多公里,从北京来到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开启新一年的追花之旅。跟着帮扶团队,蜂农李光强学到了真本事:以前有蜜就割,蜜蜂饿肚子出逃;现在留蜜补蜜,提高采蜜效率。
对人性温度的感知,对多元价值的判断,对公共利益的坚守,这些人类独有的认知维度,是AI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墨子提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朴素理论,再到牛顿用棱镜分解白光揭示光谱的奥秘,光始终是科学与技术演进的见证者。进入21世纪,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迎来了全新维度——光经济。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在国家卫生健康委19日举行的“时令节气与健康”发布会上,专家提醒,春分时节,昼夜平分,公众要注重规律起居、保证睡眠、均衡寒热饮食、适时添减衣物。
近日,国内首款碳-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发布,这标志着中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公布2024年全球知识产权申报统计数据。中国申请量为70160件,同比增长0.9%,仍是申请量最大的来源国。
先优化人员分工,过去按天计工时,改为了以量计价,鼓励村民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用人成本降低了20%。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与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首次揭示了植物新型广谱抗病天然产物——芥酸酰胺及其抗病机制和化学防御策略,对于开发新型绿色无害农药、减少细菌病害、保证植物安全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包括加快人工智能(AI)大模型迭代升级、推出AI应用新产品、加快开源步伐等,进一步竞速AI创新发展赛道,优化人工智能落地应用体验。
上海、浙江、广东、四川等地中小学也在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构建AI课程教学体系,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日前,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及合作者在重离子治癌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日前,记者从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湖北博得生态中心科研团队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一个蜘蛛新种——官山伪遁蛛。
3月17日16时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云遥一号55-60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这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中科卫星06星、07星。
“昼夜温差真的能催芽,看!这些小瓜苗又长高了1公分!”在松荫轩智慧农场暖棚,六顶“小黄帽”在苗床间晃动,园艺社的孩子们一边用尺子测量一边记录数据,几双小手轻轻拨开土壤,细致地为新一批种子“安家落户”。
在最近的科技新闻中,人工智能依然非常关注:能看会写的AI医生、灵活拧螺丝的机器人、会自己“脑补”物理规律的视频生成模型……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驱动未来发展是非常关注的热点话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白准确地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大范围的应用,全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引发广泛关注。
番茄像葡萄一样成串生长,可以揪着吃。走进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北京京农智慧农业有限公司的智慧温室产业示范园,无土栽培串收番茄,经过一系列改良升级,正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
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有3个“80%”令人瞩目:80%以上的规上工业公司是民营及中小企业,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民营及中小企业,80%以上的发明专利、创新成果和新产品来自民营及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