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转场之痛: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化困境 新刊推荐
来源:安博电竞    发布时间:2025-04-11 20:27:15

  在从校园向社会“转场”的过程中,缺失与社会连接的通道、未曾发现自我的时间和成为自我的条件,大学生们逐渐失去继续探索的动力,错过社会化的绝佳时机。本期聚焦当今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化困境,以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相应反思。

  本期“封面人物”,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谈树立新时代的人才适配观,她认为要重识人才适配的定义与内涵,树立大适配观、终身适配观和超越适配观,建立“五角协调机制”等,改革高等教育人才教育培训机制体系,进而推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与人才强国“三位一体”建设。

  本期“灼见”,与浙江大学教授张应强深入探讨高校治理的核心理念与实践路径,旨在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本期“寻找乡村大先生”,呈现江西省泰和县水槎乡中心小学音乐教师肖惠文的教育风采,他以竹笛为笔,组织学生学习吹笛制笛,探索以美育推动五育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谱写着乡村美育的动人乐章;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库庄镇第二初级中学数学教师程亚峰,以“费曼课堂”为钥,寻找乡村教育课改新路径。

  本期“脑科学与教育”,浙江大学脑与脑机融合前沿科学中心研究员贾珂、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博士生闫瑾坤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不确定性怎么样影响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动机,如何运用不确定性促进深度学习,帮助学生在适度挑战中找到最佳探索节奏,优化认知发展。

  本期“高校里的‘神仙课’”,一睹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徐海的课堂风采。他从2012年起开设科学素质选修课程《“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以动漫激发学生兴趣,探索开放课堂,培育学生科学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在数年间持续改革完善,将课程在全国大中小学进行推广,将其打造成了学生心中的“神仙课”。

  大学不只是教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帮助学生成人化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然而近两年,无论是大学生自身、大学教师还是企业,都发现一个显著问题:在轨道式成长中,慢慢的变多的大学生还没有来得及长大成人就匆匆毕业进入社会。

  家长们在孩子升入大学后会被拉进家长自发组建或由辅导员建立的家长群,在学生学习、生活方面有着操不完的心;在2024年的五一假期之前,多地高校发布通知,禁止学生在假期“私自组团旅游”“建议与家人结伴出行”;大学变成继高中后的又一个过渡期,学生们在应试教育的惯性下,继续追逐着绩点与分数,奔赴高考后的下一场考试;招聘会现场,一个青涩的年轻人后面跟着一两位焦急的家长,这样的场景也在近两年频繁出现。

  处在密不透风的“保护”之下的大学生,变得消极被动、缺乏自主意识。在从校园向社会“转场”的过程中,缺失与社会连接的通道、未曾发现自我的时间和成为自我的条件,他们逐渐失去继续探索的动力,错过社会化的绝佳时机。自我探索的途径被剥夺后,人生的道路越走越窄,成功的路径慢慢的变少,他们在保研考研、考公考编仅有的几条路上疯狂“内卷”。复杂的社会环境、家庭期待、就业压力等相互交织,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2022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31个省份近8万名15~26岁的大学生中,总体抑郁风险比例为21.48%,焦虑风险比例为45.28%。

  当今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化困境,不仅导致他们个人的人际、社会和职业功能障碍,也给社会的发展运行带来影响。这亟须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相应反思。

  当前,我国拥有全球顶级规模的工程师等人才群体,但庞大的“量”尚未转化为显著的“质”的优势。与此同时,一些年轻人面临就业难、“内卷”严重的问题,难以寻找自我真正热爱且擅长的领域。高等教育是解决人才适配问题的关键抓手之一。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认为,要重识人才适配的定义与内涵,树立大适配观、终身适配观和超越适配观,建立“五角协调机制”等,改革高等教育人才教育培训机制体系,进而推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与人才强国“三位一体”建设。

  袁雯,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师范大学校长、第十二届特约国家督学、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在人才教育培训、学科建设和终身教育等领域开展了多年的研究与实践。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出台,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纲领性文件,《纲要》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全面提升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科研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等一系列新要求和新任务。在此背景下,本刊记者正常采访了浙江大学教授张应强,他长期致力于高等教育研究,其著作《大学制度与大学治理》深入探讨了高校治理的核心理念与实践路径,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张应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未来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第二题,‘+6是相反数’,这道判断题犯的错误是一个数不能独立成相反数,应修改成+6和-6互为相反数。”一名学生边讲题,边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圈画,围在她身边的几名学生手捧课本,跟着她的思路重复记忆知识点。到下一题时,担任“小老师”的又换成了另一名学生。课本上的知识,也在一遍遍的互讲互评中被学生们内化,进而牢牢掌握。

  在程亚峰看来,这种“以教促学,人人为生,人人为师”的教育学生的方式不仅仅可以提升学生个体的成绩与综合素养能力,更是对乡村课堂及教学理念的一种突破与革新,是一位普通乡村教师打破教学常规、激发课堂活力的一次实践。

  如果说求知是探索世界的源动力,那么是什么决定了这种内在动力的强弱?近年来,研究者越来越关注“不确定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学习环境不仅影响知识获取,也在无形中塑造着学生的探索行为和认知模式。因此,怎样合理引入并调节不确定性成了激发好奇心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将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不确定性怎么样影响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动机,如何运用不确定性促进深度学习,帮助学生在适度挑战中找到最佳探索节奏,优化认知发展。

  就像动漫人物工藤新一服用“APTX4869”后变成小学生江户川柯南一路破案一样,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徐海自从开启了课程改革后,便成了学生的好朋友,甚至是他们心目中的帅气“ 男神”。他从2012年起开设科学素质选修课程《“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以动漫激发学生兴趣,探索开放课堂,培育学生科学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在数年间持续改革完善,将课程在全国大中小学进行推广,将其打造成了学生心中的“神仙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