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精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一起发展的过程。”[1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设置难易适中、合理科学的问题,有利于和学生形成思想的共鸣,产生智慧的火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他们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作者觉得,设置问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备课,教师不仅要备教材,研究教育学生的方式和应对策略,而且更要备学生,将问题置于重难点上,使其突出,便于学生思考、回答和做出正确的判断。课堂上,设置的问题要利于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这样能促使他们很快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最终得到正确的答案。
一位教师在教学《因数和质数》中“质数”概念时,先让学生自习课本,然后教师提出:什么是质数?
师:要想记住质数的概念,必须知道:这个数有因数1和它本身,另外,还要添上“只有”这两个字,下面谁再来详细地说一说质数的概念?
师:同学们,省略号前面应该是什么字?老师忘了,谁来帮老师把线:省略了“只有”两个字。
课堂教学中,通过直奔重点的问题设置,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再结合教师的引导,逐步生成新的知识体系,最终归纳出质数的概念。有些时候,教师也可以“糊涂”一回,把“聪明”留给学生,激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深入思考,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2 ]
根据教材内容,不同的时间段,设置的问题应有所不同:课堂伊始,是为了活跃气氛而设置,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设置;教学中的提问则在于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合作和交流,获得新知;教学结束之时的问题,常常作用于对课堂内容的升华、运用,挖掘学生更深层次的反思和前进。教学时,教师在问题设置时,能够直接进行师生间的对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烘托课堂的气氛。
通过课件呈现“龙游湖娱乐场”的情景图,在学生仔仔细细地观察,理解图意和理清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相对有效提问,让学生思考,并找到处理问题的途径。
师:说得好,还剩的人数等于原来的人数减走了的人数,即22-6=16(人)。
生3:从图上看,一共有22个人在看戏,丢沙包去了6人,又有13人来看戏,到现在为止,看戏的有多少人?
师再问:那么,这两题和上面的列式一样吗?如果不一样,那么又如何来进行计算呢?
生4:不一样,因为里面又多了“又有13人来看戏”这个信息,应该列式为:22-6+13=29(人),或者22+13-6=29(人)。
生5:根据主题图信息,现在的人数等于原来的人数减走了的人数加又来的人数,即22-6+13=29(人);现在的人数等于原来的人数加又来的人数减走了的人数,即22+13-6=29(人)。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理清思路,找到处理问题的办法。)
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根据不同教学时段,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进行引领,最终帮他们顺利理解和掌握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儿童在相当程度上是受本能驱动的,环境中的诸多因素都是在向他们挑战,他们对此感到好奇,并渴望发现,渴望认知,渴望处理问题。但设置的问题难度过大,学生们都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是没有一点意义的;设置的问题太过于简单,又失去了本身的思考价值,提问更毫无意义。所以,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不要让学生直接获得答案,要让他们通过思考才能取得正确的结果。
生5:两个组都取6人,或者将第一组再增加一个人,这样人数就一样多了,再算出总和比较。
师:这样做是可以,但是很麻烦,拿不准该去掉哪一个或者该增加哪一个人,还有别的的办法吗?
生6:可以把每一组各位同学的身高相加,再除以人数,就能得到这一组人数的平均身高。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合理、科学地设置通过“跳一跳”后能够解决的问题,有助于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帮他们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并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处理问题,步步走向成功。
事前,教师对设置的重点问题最好有不同难度的预案。课堂上,教师提问后,要重视全体学生,留意他们的每一句发言,并可以依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判断、分析,必要时,可变换问题或提问方式,引导他们顺利找到正确的答案。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有大小,那平面图形有大小吗?谁能到黑板上来用粉笔画出长方形的面积?(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
(此时,教室里很安静,老师留足学生们思考的时间,不一会儿,已经有同学开始举手)
没有想到学生将“周长”和“面积”概念混淆。既然错误已然浮现,教师就应该逐步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分析错误,最终找到正确的答案。因此,遇上问题“卡壳”时,需要教者灵活处置,或迂回,或点拨,或互相讨论、交流等。
总之,课堂上教师设置的问题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扣教材重难点,重点突出、有难有易、有依有据,且具一定灵活性,要一步步引导学生在多角度思考的同时,主动参与讨论,最终找到正确的答案。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郭根福、陆丽萍、姜家凤.《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J].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